字型大小
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,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
梁元生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、研究教授、中國文化研究所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、前崇基學院院長、前文學院院長。
第十四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— 普鳴教授(Professor Michael Puett)主講「文化與歷史:余英時、韋伯和比較史學方法」
第十四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— 普鳴教授(Professor Michael Puett)主講「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比較方法:余英時著作的反思」
第十三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— 徐國琦教授主講「體育作為美國的『新邊疆』」
第十三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— 徐國琦教授主講「體育與中國:文明、民族與國家認同」
第三十四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— 鐘鳴旦教授主講「中歐“之間”和移位:明末清初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圖片傳播」
第三十四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— 鐘鳴旦教授主講「一門“之間”的藝術:以明末清初中歐文化相遇為例 」
第三十四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 — 鐘鳴旦教授主講「進入清前期的全球公眾領域:歐洲文獻中的“京報”」
二○二二至二三年度「新亞書院文化講座」第三講 - 阮兆輝先生 BBS, BH主講「粵劇裡的中國文化」
Pandemic Press Conference - Trials and Triumphs of Interpretation
二○二二至二三年度「新亞書院文化講座」第二講 - 吳梓新博士主講「中醫與中國文化哲學」
第八屆新亞儒學講座第三講—鄭吉雄教授主講:「戴震氣論與漢儒元氣論的歧異」
第八屆新亞儒學講座第二講—鄭吉雄教授主講:「《易》學、儒學與哲學」
第八屆新亞儒學講座第一講— 鄭吉雄教授主講:「近世「儒」的論說與變遷」
二○二二至二三年度「新亞書院文化講座」第一講 - 徐國榮教授主講「情深的基因」
第十二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— 科大衛教授主講「宗族的理想與實踐:從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探討」
第十二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— 科大衛教授主講「公司法、會計制度與中國歷史上的商業發展:兼論韋伯、余英時的觀點」
Game Localization - What is it, how do you get in, and what's in it for you
One book, many covers: A diachronic, social-semio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ed book
第三十三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— 梁元生教授主講「海島和大陸:二十世紀初期港星華人知識份子的政治取向與文化抉擇」
二○二一至二二年度「新亞書院文化講座」第二講 — 黎志添教授主講「香港廟宇傳統與中國民間習俗的關係」
第三十三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— 梁元生教授主講「夫子出行,周遊世界 : 儒學的現代行程」
第三十三屆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— 梁元生教授主講「雙城鐸聲:二十世紀初期香港和新加坡的儒學復興運動」
我譯安理會
二○二一至二二年度「新亞書院文化講座」第一講—大豆的歷史、文化與科學
第七屆新亞儒學講座:比較視角下儒家經注與西方詮釋的相遇與缺憾
第七屆新亞儒學講座: 儒家思想的綜合展現:存在關懷與概念範疇
二○二一至二二年度「新亞中國文化講座」- 陳新安教授主講「不言之教」
鶴田知佳子教授:“激情所在:新聞口譯漫談”
彭小妍主講:「翻譯中的跨文化性:自我和他者的矛盾」
樊善標教授主講:「元宵詩詞分享會」
白瑞蘭教授主講「譯入B語言:如何培訓並提高口譯水準”」
趙軍湘先生主講:「職業挑戰與樂趣:聯合國的同聲傳譯」
環境·心境·意境——老畫家的探尋
點滴在心頭——咖啡店主說品味
藝術無間 第六集
《藝術無間》第五集「人情練達即文章—學生的溝通心得」
藝術無間 第四集
《藝術無間》第三集「青花「煮」意——在職媽媽餐具經」
《藝術無間》第二集「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 — 醫生的觀察和品德」
《藝術無間》第一集「般若波羅蜜 — 與法師談傳承和修行」
Ian Morley教授主講「City Development and Urban History」
「博文在線」網上講座系列:陳金樑教授主講「大學之道4.0」
吳恩融教授主講「土圭垣墨塾堯坤垠」
何俊教授主講「經義型塑與經典擱置 — 以啖助新《春秋》學為例」
楊儒賓教授主講:明儒的處境 — 道統思維的挫折與展開
楊儒賓教授主講:五四運動如何走向1949 的革命:神話動力學
姚進莊教授主講「中國古代生活與藝術」
楊儒賓教授主講:第一種五四 — 民國新文化運動中的儒家的角色
「智慧的探索」公開講座系列:科大衛教授主講「孝道與產業:為甚麼『孝』有助商業發展?」
學生譯員:在聯合國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
二O一八至一九年度「新亞書院文化講座」第三講 — 樊善標教授主講:「五四」百年重讀散文經典
金耀基教授主講:中國百年學術之變與發展
李惠儀教授主講「宏旨與細節:從《左傳》與先秦兩漢幾個相關故事談起」
李惠儀教授主講「雅與俗:明清文學與物質文化」
李惠儀教授主講「物與我之間:「人化」與「物化」」
二○一八至一九年度「新亞書院文化講座」第二講 — 李潤桓教授主講「王羲之與蘭亭序故事 — 終極篇」
第十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– 戴梅可教授主講:聖賢余英時
第十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– 戴梅可教授主講:歷史學家余英時
第五屆新亞儒學講座-楊國榮教授主講:「儒學的精神性之維及其內蘊」
第五屆新亞儒學講座-楊國榮教授主講:「何為儒學——儒學的內核及其多向度展開」
第五屆新亞儒學講座-楊國榮教授主講:「儒學與實用主義」
二O一八至一九年度「新亞書院文化講座」第一講:「由區域大地理談中國大歷史—從蒙古高原說起」
體驗聯合國口譯生活
2017/18年度新亞書院文化講座 — 吳志華博士主講「故宮—說不完的故事」
莫慶堯訪問學人計劃學者Nicholas Cook教授公開講座
莫慶堯訪問學人計劃學者Nicholas Cook教授學術講座三
劉笑敢教授主講「以直報怨與以德報怨:儒道合論」
劉笑敢教授主講「人性之有無與善惡:實然與應然」
莫慶堯訪問學人計劃學者Nicholas Cook教授學術講座二
莫慶堯訪問學人計劃學者Nicholas Cook教授學術講座一
2017/18年度新亞當代中國講座 — 關明生先生主講「『夢想』:阿里巴巴故事」
李美賢女士主講「漫話敦煌」
白先勇教授《紅樓夢》
武田珂代子教授主講「Interpreters at the British war crimes trials against the Japanese in Hong Kong」
Peter Frankopan教授主講「Plotting the Futur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: Connections,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」:與科大衛教授對談
Peter Frankopan教授主講「Plotting the Futur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: Connections,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」:主旨演講
Peter Frankopan教授主講「Plotting the Future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: Connections,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」:問答環節
王賡武教授主講「Silk Roads and the Centrality of Old World Eurasia」:主旨演講
王賡武教授主講「Silk Roads and the Centrality of Old World Eurasia」:問答環節
王賡武教授主講「Silk Roads and the Centrality of Old World Eurasia」:與梁元生教授對談
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2017 — 陳弱水教授主講「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中的『義』── 兼論『義』與『正義』(Justice)」
陳來教授主講「儒學百年」
陳來教授主講「梁漱溟的儒家倫理說」
陳來教授主講「荀子政治哲學新探」
2017/18年度新亞當代中國講座 — 錢鋼先生主講「二加二等於幾?親歷當代中國傳媒史」
龍應台主講「青春迷惘後發現的十三件事」
李歐梵教授主講「民國文人的風貌」
二O一六至一七年度「新亞書院文化講座」第三講 — 香樹輝先生主講「我認知的新亞」
港瑞對談──我看瑞典社會
白先勇教授主講「我的生平——從文學到文化」
白先勇教授導賞《紅樓夢》
芬蘭式成功──看Sisu精神如何成就模範國家
北歐文化對談──沈祖堯校長x 宜家家居香港總經理
2016/17年度新亞當代中國講座 — 劉小鷹先生主講「京港創業,戎馬生涯30年﹗-1000個夢想的新天使」
艾爾曼教授主講「十八世紀日本與中國對皇侃《論語義疏》之再認識」
艾爾曼教授主講 「大逆轉: 前近代世界中的中、日、韓 (1590-1890) 」
艾爾曼教授主講「朝鮮鴻儒金正喜(1786-1856)與清朝乾嘉學術」
鄺健行教授主講「香港的新派武俠小說」
第八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— 田浩教授主講「中國歷史文化中『忠』與『孝』的衝突」
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2016 — 田浩教授主講「在應對危機中不斷發展單一行政權力:911之後一個美國人思考中國政治制度的皇權」
歐豪年教授主講:「從一根草說起」及書畫示範 (完整版)
歐豪年教授主講:「從一根草說起」及書畫示範 (精華版)
博群大講堂2016 蔣勳主講:「寂寞沙洲冷」
第三屆新亞儒學講座 — 沈清松教授主講
第三屆新亞儒學講座—沈清松教授主講
伊斯蘭文化節講座:伊斯蘭教法及其特點
伊斯蘭文化節講座:伊斯蘭教並非伊斯蘭國
何培斌教授主講「觀析敦煌 — 六世紀的美學之旅」
2016/17年度新亞當代中國講座 — 鄭永年教授主講「中國模式及其民主化的未來」
博群大講堂2016 - 逍遙天地寬
許曉東教授主講:「乾隆帝與乾隆朝玉器」
線舞: 中西書法與舞蹈的完美邂逅 (完整版)
線舞: 中西書法與舞蹈的完美邂逅 (精華版)
張洪年教授主講:「意在言外:誰在喊狼來了?」
張洪年教授主講:「從一幅地圖談起:如何認識十九世紀香港的語言」
張洪年教授主講:「語法講話:傳教士筆下的舊日粵語風貌」
白先勇: 寂寞十七到絢爛七十
讀一本不是你專業的書
周保松主講:「專屬的小星球」
沈祖堯校長主講「生死美學」
張燦輝教授主講:「第三齡」
博群書節:「三城對談 書話尋鄉」
岑建勳主講:「香港電影工業與其在中國的角色」
何文匯教授主講「《周易》雜談」
第七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— 葉文心教授主講「沉船講述:美船羅妹與晚清台灣」
郭齊勇教授主講「《禮記》哲學詮釋的四個向度」
郭齊勇教授主講「現代三聖:梁漱溟、熊十力、馬一浮」
郭齊勇教授主講「『親親相隱』與『大義滅親』的倫理與法理之反思」
與周柏豪對話
丁新豹教授主講「手空空,無一物 ─ 新亞創建時的香港」
劉克襄主講:「未見之境 ─ 我在香港旅行」
余光中主講「詩與音樂──前言與朗誦會 」
余光中主講「中西田園詩的比較」
余光中主講「龔自珍與雪萊」
「崑曲之美」Coursera網上課程簡介
博群大講堂 姚仁喜主講「結廬在人境」(精華版)
博群大講堂 姚仁喜主講「結廬在人境」(完整版)
張艾嘉主講「失敗是成功的牛奶」(完整版)
藝術與人生: 高行健與方梓勳對談
張艾嘉主講「失敗是成功的牛奶」(精華版)
金星主講「人生·舞·選擇」
「都是自由的」──對談蕭紅(精華版)
「都是自由的」──對談蕭紅(完整版)
余英時教授主講「新亞書院與中國人文研究」(完整版)
「北山汲古──中國書法」展覽
沈祖堯校長談中國書法
幾米主講:「我所熱愛的創作」 (精華版)
幾米主講:「我所熱愛的創作」 (完整版)
公民社會的藝術與人文學座談會 (第三節)
公民社會的藝術與人文學座談會 (第二節)
公民社會的藝術與人文學座談會 (第一節)
公民社會的藝術與人文學座談會 (第四節)
第五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— 羅志田教授主講「 清季改革何以走向革命 」
第五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— 羅志田教授主講「 不一樣的近代中國:重新認識「五千年之大變」 」
杜維明教授主講「儒家人文精神的現實意義」
杜維明教授主講「我所『體知』的新亞精神」
林品晶博士主講:「江動月移石」— 詩、畫、樂 (完整版)
林品晶博士主講:「江動月移石」— 詩、畫、樂 (精華版)
林夕主講:「詞人的書單」
京崑粵劇傳承之旅 — 粵劇(第一幕)
京崑粵劇傳承之旅 — 粵劇(第二幕)
京崑粵劇傳承之旅 — 京劇/崑曲(下)
京崑粵劇傳承之旅 — 京劇/崑曲(上)
京崑粵劇傳承之旅 (精華版)
吳為山教授主講: 我雕塑藝術中的文化觀 (精華版)
吳為山教授主講: 我雕塑藝術中的文化觀 (完整版)
白先勇教授主講「崑曲新美學:傳統與現代」(精華版)
白先勇教授主講「崑曲新美學:傳統與現代」(完整版)
吳念真主講:「故事·人生」
李歐梵教授及關子尹教授:「大學教育的理念與現實」(精華版)
李歐梵教授及關子尹教授:「大學教育的理念與現實」(完整版)
杜維明教授主講: 文化中國具有意義的「我們」如何可能 (精華版)
杜維明教授主講: 文化中國具有意義的「我們」如何可能 (完整版)
博群論壇 - 死亡的意義
小思座談:「揚帆」
李歐梵教授「尋夢與招魂: 我對於中國文化傳統的求索」
第四屆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— 王汎森教授主講「近世私人領域的公開化— 明清的修身日記、蔣介石的《省克記》及其他」
白先勇教授「永遠的青春夢」
許鞍華導演「功成百煉」
李歐梵教授「挫而彌堅」
朱銘博士 「藝術即修行」
錢永祥教授及梁文道先生「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」
林懷民先生 「在水泥地上種花」
蒲慕州教授「千年榮華今何在-古埃及文明探幽」
北島教授「想像與創造的空間」
白先勇教授 「傳統與現代──五四運動九十周年省思」
徐光春「從中原興衰圓夢的歷史和現實看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」
李歐梵教授主講:「文學、電影與人文精神」
袁博平博士公開講座 -「從漢語二語習得中的介面問題看影響成人二語習得成功的因素」
高行健博士「有限與無限 ─ 創作美學」
與高行健博士敘話